电话/传真:0769-22820037 邮箱:dgpengxing@126.com
发表时间: 2021-01-10 11:58:02
作者: 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浏览:
一、背景介绍
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全国第二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容纳了来自鲁甸县、巧家县、彝良县、盐津县、永善县5个县的30余乡镇8489户,共计36345人安居。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精准扶贫举措,更是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扶贫效果最突出的一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从以往经验看来,易地搬迁同时也面临着全方位、多层面的转变阵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东莞作为昭通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城市,为切实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帮助昭通市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群众实现“搬得下,稳得住,有发展”的目标,东莞市民政局实施东莞市帮扶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搬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采用“东莞社工督导+鲁甸本地社工”协同服务的工作模式,开展社会工作督导以及服务,帮助搬迁居民熟悉新居住环境,融入社区生活,加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素质,促进社区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项目规划
为切实落实社会工作服务扶贫,发挥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协作作用,东莞市民政局成立“搬迁安置区”专项督导检查组,由东莞市民政局主要领导担任,负责指导项目实施,并定期进行实地督导。
项目通过委托东莞优秀的社工机构具体实施,选取景新、和悦两个社区,通过采用“党员社工先锋+东莞社工督导+鲁甸本地社工”的协同服务的工作模式,分三阶段实施。组建社会工作督导队伍,分三阶段开展社会工作督导及服务,让搬迁居民从熟悉新环境到、融入新生活。
(二)坚持党建领,确保项目方向
2019年10月,我机构承接了市民政局委托的东莞市帮扶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搬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项目承接前,我机构理事长就找到党支部书记进行谈话,希望党支部能够统筹负责这个脱贫攻坚的项目。支部书记第一时间召集支委会开会讨论,在充分地分析后决定向党委汇报,党委指示应当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勇于挑战最困难的工作,要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并且充分发挥书记领头、党员同志奋勇跟进的先锋模范作用。
收到具体指示后,党支部立即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布署,并且明确了组织领导与初步计划。该项目是机构唯一一个由党支部牵头统筹的项目,充分体现了支部作为战斗堡垒有决心、有能力去解决最困难的工作,整体而言党建引领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书记“一担挑”:首先由书记作为项目负责人,总体统筹与负责项目各项事宜;其次由书记带队深入卯家湾安置区进行调研,并且撰写调研报告及起草项目方案书;接着由书记组织号召资深党员社工及机构督导召开项目说明及动员会,积极动员党员社工克服困难参与项目并且影响与引领更多资深社工参与此项目;最后是书记在项目期内亲自前往当地服务五次(第一批调研及第十三批总结),以“领头雁”引领更多党员社工投身其中。二是党员社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员安排上,每批次都安排由党员社工作为组长,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以确保服务的延续、体现党员的责任担当;同时强调并执行党员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佩戴党徽勇于亮出身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三是服务开展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在服务设计中,支部要求面向各受众群体的服务内容要坚持党建引领,如在社区走访中宣传及落实党与政府的政策,在社区活动中开展歌颂共产党、感恩祖国等活动;同时在培育社区文艺队伍时,挖掘社区的老党员作为骨干人才进行培育并协助其筹建社区文艺队,现在这位老党员也成为队长,带领着社区文艺队进行日常排练以及经常性地参与社区事务。四是在宣传方面体现党建元素:首先在项目立项之初就确定了是由党支部进行统筹、党支部书记作为负责人;其次在项目所使用的旗帜、PPT、宣传折页、各类汇报总结以及研究产出(画册及汇编)上都着重体现党的元素;再次是专门在机构的公众号中的党建部分开辟了该项目的专栏,用于宣传相关服务;再者是对于每批次参加的党员社工以及结合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为他们进行宣传,还评选了6名党建先锋以树立典型,在支部、机构以及社会层面进行更多的宣传。
(三)明确服务内容,高质量完成任务
服务内容包括社区适应服务、基础性服务、兜底性及特殊人群服务、督导帮扶等四大类服务。
项目组共召开17次会议,派出13批社工督导21人(其中中共党员12名)、29人次前往云南昭通卯家湾开展461天的服务督导工作,共完成个人督导96次、小组督导43次,累计督导时长209.5小时;专题培训15次,参训对象达819人次,合计提供55学时的培训课程;完成5份调研报告,社区走访及家访1134户次,建档1129户,咨询1150余次,开启个案24个、结束个案20个,完成小组9个,社区活动35个,确定品牌项目1个(“青春自护·益起来”青少年自护教育示范项目),志愿者登记注册121人,(其中开展志愿者培育活动4次,志愿者参与活动11次、志愿服务达660余小时),成立社区服务队4支,撰写及发布通讯稿53篇;链接物资及资金资源累计达11000元;获得媒体报道7次,其中国家级1次、省级2次、市级4次;研究产出《“橙”托希望——党建引领下鹏星社工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服务纪实》画册1本、《党建引领社工专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东莞鹏星社工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故事汇编》1本;总共购买当地两家社工机构3批次、共14人次社工;累计服务景新、和悦两个社区居民近万人次。
(四)解决问题的成效及创新点
1.服务层面。一是促进了居民环境适应需求。搬迁社区居民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与原有生活方式的差异,容易导致居民的适应性问题。通过社区服务开展,协助居民适应生活,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促进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性服务。包括面向社区一般居民提供的普适性的服务,如老年人康乐服务、儿童青少年兴趣拓展服务、妇女发展服务、社区文体活动等。基础性服务的开展,有助于活化社区,促进社区文化形成,协助搬迁安置社区居民更好的适应新生活。三是摸清和满足了兜底性及特殊人群服务需求。社区内存在各类包括困难家庭、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民政兜底人群及遭遇生活/工作困难的特殊群体(如问题青少年、家暴个案等),其个别化的服务需求会更为明显,通过排查摸底,资源对接,并以个案跟进、小组服务等具体形式,为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四是提供了个性化解决方案。面对社区安全、卫生等特定问题,开展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服务,社区儿童陪伴服务,培育了社区归属感。
2.帮扶层面。一是当地机构得到帮扶。泽青社工和燚佳社工机构是项目直接帮扶机构,在项目督导组的努力下,卯家湾临时党工委协调解决了一套25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已成功搭建了“东莞鹏星社工督导项目服务站”,并正式挂牌,保障了项目的办公、会议及培训场地。同时,在项目督导组的指导下,制定了办公室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行政与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了机构的制度建设。二是在地社工队伍成长迅速。社工队伍培育方面,开展社工实务督导,陪伴及促进他们个人及团队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技巧、价值理念上提升。项目督导通过建立工作制度及规范、梳理工作表格、实地协助其开展个案、小组、活动,使在地社工能够迅速掌握社工三大工作手法及运用到工作上。三是社区服务队伍逐步成长。项目社工在督导的推动下,开始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力量开展服务。如发动文艺骨干,组建社区乐队、广场舞队等;发掘社区文艺骨干,将会打快板、拉二胡、弹月琴、跳舞、唱山歌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排练节目,开展“感恩祖国感恩党,同心齐奏幸福曲文艺演出活动”展现了搬迁后社区居民感恩乐观、健康向上的幸福新生活,搭建搬迁居民沟通交流平台。
3.影响力层面。一是领导认识得到提高。实施期间,通过举行各类相关培训及会议,积极推动了社工机构间的互动学习,同时让民政部门更清晰地了解社工的服务。昭通市民政局相关领导给予督导组高度的认可和评价,认为专业价值与伦理是专业灵魂,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它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始终,每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因为其背后秉持的理念和理论不同,最终服务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如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及昭通市民政局两次召开座谈会布署与了解相关工作,东莞市民政局领导曾两次到达项目实施地慰问及调研社工及项目开展情况,东莞市各级人大代表团也到项目实施地进行慰问与调研,东莞市副市长黎军也带领着市民政局、市卫健局及人社局到项目实施地进行慰问与调研,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等民政、团委、工会等部门也先后到项目实施地与社工交流座谈。二是社会工作得到普及。通过项目组举办的交流会,促进了鲁甸卯家湾临时党工委、民政部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们更清晰社工的服务任务。通过主题培训、工作交流、个人督导及集体督导、实务服务实操带领等多种形式,让当地社工同仁普及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服务技巧等,引导其更自信地开展服务工作。如开展的“差异与共识——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关系”“社工价值理念培训”“如何开展社区走访调研及入户访谈工作”,助理社会工作师考前培训、民政工作社工化简思等专题培训;参与1次市民政局召开的全体易地搬迁社工项目机构负责人会议并作督导发言等。三是社工服务得到认可。在实务成效上,两个社区的社会工作落地服务不同程度都加深了社工跟居民的关系并得到了认可,与居民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居民易地搬迁后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服务,提升了居民的社区融入程度及让困难群体得到针对性的个案帮扶。四是媒体宣传报道及资源链接同时助力。该项目共获国家级媒体报道1次,省级媒体报道2次,市级媒体报道4次,自筹及整合社会资金6万元(机构投入5万元,链接1400元及价值4000多元的23套衣物用于社区文艺队、4500元用于社区儿童篮球队)。除此之外,项目也积极在微鲁甸及卯家湾等公众号发布活动通讯及项目咨询,截止目前累计发布了53篇。
4.应急管理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项目督导组通过线上督导的形式,完成3次集体督导,共24人次受益,同时审批社区活动1个、通讯稿及服务推送3篇,累计进行电话回访216户、入户探访42户、协助疫情防控监测500多人次、招募线上支援服务平台专业志愿者及服务对象25人、派发口罩500个,共计服务约1000人次。在社区走访及家访的过程中,社工们发现有部分家庭的手机不够用这一现状,东莞社工机构发起闲“疫”助学项目,向社会发起闲置手机借用公益项目。
三、经验总结与推广价值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硬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在此次参与扶贫的实践中,东莞社工始终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筛选与选派党员社工统筹开展社会工作督导及服务,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证政治站位正确,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党员社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更好地号召与影响更多同工积极参与并且更有效地做好服务的推进。
(二)集中专业力量,优化社会工作督导配置,助力昭通社工机构发展
东莞社工响应号召投身到此次东西部扶贫协作中,调动东莞社工机构最强的督导资源,为云南昭通当地民政系统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及社会组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在项目实践八个月后,此模式很快得到了推广,由东莞各镇街组织不同机构的社工督导陆续地来到昭通市为各县区社工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督导服务。
(三)专业参与,开创了社会治理人才扶贫新形式
根据东莞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东莞·昭通扶贫协作2020年工作计划》(东扶贫〔2020〕1号)文件要求,“推进人才干部交流。发动有关单位、组织、社会团体,派遣农业技术、科技、金融、志愿者、社工服务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赴昭通开展帮扶工作”的部署,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大胆创新,克服资源、地域等瓶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展示了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扶贫工作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标杆示范作用。
(四)优势相长,让社工帮扶服务更具实效
莞昭社工督导模式,一方面充分获取了东莞社工的经验、专业优势,一方面发挥了昭通本地社工熟悉环境、在地化的优势,两者相互增补,让帮扶更快、更具实效。
(五)共进多赢,具有社工介入模式等多个“赢利点”
昭通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场景,灾害社会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前,全国最大、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都在昭通,为社工介入脱贫攻坚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无论是对于东莞社工经验的延伸而言,还是对于昭通本土社工的特色构建而言,都具有“赢利”的空间。
对于在云南其他市县同时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区来说,结对帮扶的社会工作服务的落地,是从“心”上解决搬迁的融入问题,是一个新实验,从有经验带无经验,从无理念到育社会工作价值,易地搬迁社会工作督导服务是一个以人育人留价值、落地生根扎基的过程,居民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其实本地社工也更加需要督导支持,去深化助人的价值理念,将社会工作价值落地到安置区中,促进搬迁居民安居乐业,共奔小康,未来可期。